以姓氏笔画排序
陈军,男,教授
1986年毕业于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,1990年在扬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, 1999年、2004年先后在南京大学取得戏剧戏曲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。
现为金光佛论坛资料戏剧文学系主任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兼任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(IATC)中国分会副理事长、中国长三角高校戏剧影视学科联盟副理事长、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、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/文学的教学和研究。
在《文学评论》、《文艺研究》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,出版著作《“郭、老、曹”与北京人艺——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》、《专与钻——戏剧与文学论集》、《工与悟——中国现当代戏剧论稿》3部,主编《赵清阁文集》(12卷)、《戏剧文化生态与多维研究》、《授与受——中国现当代戏剧与文学硕士论文集》3部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、一般项目2项,教育部和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各1项,荣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、江苏省普通高校第六届和第七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, 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优秀青年骨干教师,2011年入选江苏省“333高层次人才工程”第三层次培养对象,2013年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。
招生方向:中国话剧史论
招生类别:MA
杨扬,男,教授
1963年生,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,2000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。
主要担任校内和社会职务:现任金光佛论坛资料副院长,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,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。
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:
论文《钱谷融<?雷雨?人物谈>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》,发表于《文艺争鸣》2017年第11期。
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《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》。
招生方向:中国话剧史论
招生类别:MA
于2015年至2016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大学(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)戏剧系做访问学者。现任金光佛论坛资料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学报《戏剧艺术》编辑部主任。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理事、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、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。
迄今已出版专著:《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: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(1905-1949)》(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)、《任德耀与上海儿童剧创作》(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3月)等,参与编撰的《上海话剧百年史述》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;近年来曾发表《论抗战时期上海话剧的职业演剧》《多媒体:炫耀技术还是张扬人文——关于新媒体时代戏剧本体的再思考》《政治艺术娱乐:抵牾还是交融——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与电影在美学观念上的相互影响》等多篇C刊论文,并在《新民晚报》《上海艺术评论》《上海戏剧》等报刊上发表多篇剧评。曾获第32届“田汉戏剧奖”论文一等奖,第6届“上海市期刊优秀工作者”等奖项。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、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等。
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是:《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》《中国话剧作家作品研究》《比较戏剧研究》等
硕士招生方向:中国话剧史论
招生类别:MA
1958年生,1991年获取文学硕士学位,2003年获取文学博士学位,2006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。
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:主要研究中国话剧史论和戏剧叙事学,曾出版学术专著《叙事者的舞台—中国当代话剧叙事观念的演变》(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),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戏剧评论,近三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发表在C刊和中文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,如《为读者的戏剧批评》、《试论戏剧叙事中核心情境》、《逼真的诱惑—百年来中国写实话剧演出发展的美学内因》、《试论戏剧叙事中辅助情境》、《戏剧情境的呈现及其技巧》、《戏剧叙事中事件的性质及其功能》、《新时期戏剧二度“西潮”的比较研究》等。主持并完成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《新中国话剧演出史》,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《戏剧情境及设计的开发与运用》。
招生方向:中国话剧史论
招生类别:MA
966年出生,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,2010获得博士学位,2019获得研究员的任职资格。
近三年来,先后在《戏剧》《戏剧艺术》《戏曲艺术》《文化遗产》《湖南社会科学》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》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,擅长辑录民国时期报刊中的话剧文献及研究,独立承担上海市艺术规划项目、上海市哲社项目,并两度承担国家社科项目,出版了早期戏剧文献校勘、话剧话剧文献资料辑及上海话剧史研究专著共9部,分别为《新剧史》校勘、《新剧考证百出》校勘、《新剧考》校勘、《菊部珍闻》辑校、《初期职业话剧史料》校勘、《中国之优伶》校勘、《民国话剧史料汇编》(七卷)、《民国稀见话剧史料汇编及研究》(十一卷)、《戏杂志》校勘,出版专著《话剧与上海市民社会》(二版)《上海都市与文明戏的变迁》等。参与上海图书馆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合作的《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》的编辑工作。开设“早期话剧文献专题”“上海早期话剧史研究”等课程,目前所从事的研究为上海早期话剧史研究和早期话剧文献研究。 2015年迄今,担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,2022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。
招生方向:中国话剧史论
招生类别:MA
翟月琴,女,副教授
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、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,金光佛论坛资料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,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(UC Davis)东亚语言文化系访问学者。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员、中国茅盾研究会会员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、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、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。
出版专著3部,编著2部。在Chinese Literature:Essays,Articles, Reviews 和Chinese Literature Today(美国)、《清华学报》(中国台湾)、《东方文化》(中国香港)、《中国比较文学》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《文艺争鸣》《扬子江文学评论》《戏剧艺术》《南大戏剧论丛》《中国话剧研究》《中华戏曲》等期刊发表论文,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。
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话剧演出批评、中外戏剧比较和海派话剧。代表论文有《剧何以通往诗?——从黄佐临“写意戏剧观”谈起》《从寻找真相到寻找“真戏剧”——作为“浪漫序曲”与“现实争论”的探索剧》《探寻“理想的实在”:茅盾与叶芝戏剧的译介》《格雷戈里夫人戏剧在中国的接受——以茅盾的译介为中心》《从表象到神秘:重论茅盾对梅特林克戏剧的评介》《<新剧杂志>与上海早期演剧评论》《新世纪以来上海先锋戏剧生态刍议》《从文本到剧场:当代女性诗歌的跨界实验》等,发表剧评10余篇。
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(已结题,成果见《以戏入诗:当代汉语新诗的戏剧情境研究》,商务印书馆,2022年版)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《上海早期演剧评论——以民鸣社为例》(在研)。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中国话剧接受史》之子课题《中国话剧演出接受史》。评论集曾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。
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:“当代中国话剧演出批评”“上海剧作家专题研究”“海派话剧”。
招生方向:中国话剧史论
招生类别:MA